1913年 |
瑞士心理学家C. G. Jung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内向型性格与外向型性格,揭开了现代性格类型研究的序幕。 |
1921年 |
Jung发表《心理类型学》(德文版);1923年H. G. Baynes将其译为英文,并由纽约的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mpany出版。该书是公认的现代性格类型理论的奠基之作。 |
1942年 |
美国的Katherine C Briggs和Isabel Briggs Myers母女在Jung理论的基础上,开发了MBTI的第一张量表——量表A。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,Isabel母女希望通过MBTI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,从而避免战争。 |
1957年 |
MBTI升级到量表D,增设“词对问题”。 |
1962年 |
MBTI由新泽西普林斯顿的教育测试服务机构(ETS)出版,但ETS规定它只能被用于研究领域。
同年,Isabel Briggs Myers出版了她的研究手册,这是有关MBTI的第一个正式文献。她还应邀在美国心理学学会发言,标志着MBTI获得了当时心理学界的正式认可。 |
1962~1970年 |
MBTI升级到量表E,开始关注性格类型的性别差异。
|
1972年 |
“心理类型应用中心”(CAPT)在佛罗里达大学成立,它保存有心理类型研究所需的主要材料,并于1975年发起了第一次“类型测量学会议”。 |
1975年 |
咨询心理学出版社(CPP)成为MBTI的正式出版者;MBTI在专业圈内得到进一步普及,并且第一次获准为普通大众提供服务。
|
1977~1978年 |
MBTI升级到量表K; |
1979年 |
心理类型学学会(APT)在CAPT会议上诞生。它的宗旨是促进MBTI的专业化和标准化,鼓励各种类型学派的多样化发展。 |
2005年 |
才储团队在量表研究中引入“项目特征曲线”(ICC),进一步加强了MBTI评估的科学性。
增加测谎量表和一致性指数,这也是目前使用中的MBTI模型的最新版本。 |
2011年 |
才储团队在原有的四维度基础上提出了第五维度:待人接物!想想我们身边的人,有些人虽然聪明,但态度傲慢,既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知识,也从不去帮助他人,听不进他人的意见,俗称高冷范。而另一些人也许截然相反,既聪明,性格又温暖而亲和,而且乐于助人。经过大数据采样分析,这个特质和其他四个维度并没有明显的关联性或相关性。所以我们把这个第五维度【待人接物】和荣格理论的四个维度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新的五维度模型:NFC非迫选型性格测试。 |